老牛益讲堂开展第22期主题分享活动
4月15日,第22期老牛益讲堂通过腾讯会议(直播)举办项目主题分享活动。

来自内蒙古、甘肃、山东、北京、天津、河南、安徽、上海等地区的267家机构和关注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救助话题的公益伙伴、本会部分工作人员近6000人次共同参加了本期活动。

视频合影截取部分
本期活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许吟隆教授分享了主题为“极端天气从何而来”的科普报告,从“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典型案例解析如何应对气候风险”三个层面,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全球气候变暖与极端气候事件加剧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对适应气候变化的内涵与逻辑层次进行了梳理,并以郑州“7·20”暴雨案例解析面临日益加剧的气候风险城市如何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防灾减灾工作。

1 气候灾害愈演愈烈
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CO2浓度不断增加,全球温室效应日益严峻。根据2021年发布的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全球观测到的温度上升了1.09℃/120a,降水分布时间与空间错配越来越明显,由此带来了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为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不断上升,其增强的温室效应产生巨大能量积累的角度解析为什么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导致的气候灾害愈演愈烈。中国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尤为显著,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特征:气候波动性加大,北方尤甚,东北气候波动日益加剧,极端高温/低温频发;雨带北移,小雨频次减少,强降水事件增加,旱涝交替,台风强度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多发、并发,旱涝急转,南方阴雨寡照等。
2 如何应对气候风险
面对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威胁,减缓与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基本途径。减缓是人为干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根源上解决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温室效应,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全球任务;适应则是调整自然和人类系统以应对实际发生的或预估的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当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每个国家、地区、社区、个人都要面临的现实问题。适应的原则是趋利避害,核心是调整人类行为。许教授解析了适应的四个基本层次:适应气候变化的平均趋势、适应不断加剧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生态后果、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后果。通过科学合理的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增强气候韧性,实现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根本提升。
3 典型案例剖析
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气候事件越来越频繁,社会大众的感知也日益显著。以2021年7月发生在河南省暴雨为例,国务院灾害调查组认定,这次灾害总体是“天灾”,具体有“人祸”。通过详细剖析灾害发生前、发生过程中、发生后,现有应急体系的响应情况,可以抽丝剥茧,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所在。当前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认知不足,气候变化带来的减灾新形势新任务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与警惕,以传统应急方式应对气候变化影响下突发性强、强度大、空间分布广的新型极端事件,最终会导致应对失措、力不从心,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为了降低气候风险损失,我们需要从这些已经发生的灾害中吸取教训,从气候变化角度切入,提升对气候风险的认知,强化适应气候变化理念,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气候风险应对方案,开展有效的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将适应融入社会各个层面的日常活动中(即主流化)。


本期活动通过直播推广、在线互动、交流答疑,深度解读极端天气,增强了科学认知。
